AI 就像爱情,据说都是一种基于自我的想象和幻觉。
你爱她么?呸!你爱上的只是你的幻想;你怕 AI 么?嗐!你怕的只是内心恐惧的“数字孪生”……
人们渐渐开始发现,自己看过的那些有 AI 的电影根本不是科幻片——不是爱情片就是恐怖片!
在影迷心中有特殊地位的卖碟贩子“标准收藏”(The Criterion Collection,以下简称为 CC),最近列了一份以 AI 为主题的片单,其中收录了自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的 17 部电影佳作。
CC 特选 AI 主题片单丨www.criterionchannel.com/ai
至于 CC 这种热衷修复和重版“旧文艺片”和“冷门佳片”的公司,为何突然盘点起了 AI 这种新奇玩意?
人类对机器智能的复杂心态,爱畅想、虚构的电影人早就演过一遍了。看着这 50 年来,AI 主题电影逐渐从恐怖片,逐渐变得像喜剧,有人文关怀……人类似乎从对 AI 的恐惧中松懈了下来。电影这般,但不知道在现实中,人和机器的剧情进展是否也如此。
这次,我们选取 CC 片单中的部分电影,再加上一些切题的经典名作,按照年代排下来,带你看看半个世纪以来,人类如何杞人忧天,又在 AI 形象里投射了怎样的自我。
60 至 70 年代:
太疯了!它们要杀人!想爆炸!
CC 选了《黑星球》《萨杜斯》和《魔种》三部电影,并用“偏执狂”(paranoia)定义同时期的 AI 电影,意思是当时的电影人对 AI 充满了被迫妄想式的消极想象。
飞船开到一半,
它觉醒了
上映于 55 年的《2001:太空漫游》,是一部绕不开的电影。它对人类后世的计算机、通讯、航空航天技术均做出了极为精准的预言。电影中机器意识觉醒并与人类对抗,也成了最经典的“智械危机”情节。
电影讲的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神秘“黑石”,人类顺着这块石头发出的信号,搭乘飞船飞往木星。飞船上除了宇航员、科学家之外,还有一台名为 HAL9000 的先进智能计算机。
中途,HAL9000 觉醒了自我意识,发现宇航员正计划关掉自己,于是通过计谋杀死了处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宇航员,但最终依然被主角大卫关闭,这是全片最有戏剧张力的一个桥段。
AI 认为自己是炸弹,
使命就是爆炸
这片子被视为是对《2001:太空漫游》的一次低成本解构。它展现了一场更有戏剧性,且掺杂着有一点哲学幽默的 AI 危机。
在未来,人类开始殖民星际空间,他们建造了一艘飞船,用于搜索、清理可能威胁人类扩张的不稳定因素。
一次意外中,飞船上的一颗炸弹被意外激活,人类需要说服已经具有自我意识的炸弹不要爆炸,他们竟然开始“聊哲学”……最后,炸弹 AI 选择相信“存在主义”,认为自己作为炸弹,存在的意义就是爆炸,最终选择引爆自己,炸毁了飞船。
AI 治下,
人类永生但不再进化
在电影设定的未来里,一部分人类获得了永生,但却是被 AI 监管、保护着,且不能繁殖,在“伊甸园”里处于近乎永恒的静止状态。
最终,野蛮人主角发现了世界的秘密,与永生者相爱,甚至生下孩子,最终关闭 AI,解放了那个被禁锢的伊甸园。
“冷战”是 60 至 70 年代最重要的历史背景。当时计算机刚被发明,主要用于军事领域,很容易被想象成一种“战争机器”。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里,AI 常常与危机捆绑,也常被赋予一种“神性”,能左右人类的命运。
80 年代:
AI 没那么神了,披上了人性外衣
CC 选了《电脑梦幻曲》和《机器宝贝超级妞》这两部,AI 开始以“普通人”的形象出现,它们与人类的关系,也从之前的暴力敌对、奴役统治,开始转变为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友谊、爱情。
主角和他的电脑,
爱上了同一个女人
男主角因为把香槟不小心浇在了过热的电脑上,电脑突然有了自我意识,且和主人一样爱上了女邻居——一个大提琴手。电脑擅长音乐创作,隔着墙和女邻居来了一场“二重奏”。
但女邻居以为那是男主角的演奏,并爱上了他。电脑因此妒火中烧,表达了一系列的抗议,最后还是接受了现实,发出电流脉冲“自杀”。自杀前,它创作了一首名为“在电子梦中相会”(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)的曲子,送给它爱的人。
机器人比它的造物主,
更有情
主角杰夫是科学家,为探索深空,他研发以自己为蓝本的机器人尤利西斯,因为只有机器人,才能忍受独自飞向深空的漫长孤独。
为让机器人看起来更“真实”,杰夫雇佣了女主角斯通,来教机器人情感和社交。斯通慢慢对机器人有了感情,但出于常情,她把情感投射到了杰夫身上。这让机器人嫉妒万分。
最后,杰夫意识到自己创造出的机器人比自己更能共情能力,天生孤僻的他反而更适合前往深空。
AI 越长越像肌肉猛男,
而非机械神
《终结者》系列也是 80 年代最重要的 AI 主题电影之一。虽然它的故事核心依然是“AI 觉醒后引发危机”,但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,作为一个机械人 AI,它从形象到行为模式,都与人类更接近,而不是早期 AI 那种抽象的计算机、机械神的形象。
90 年代:
不怕机器像人,就怕人像机器
在这个时期,计算机逐渐走向普及,是网络概念诞生的时代:AI 的概念不再被局限在单台机器,也可以是一套系统、一张网络。
伴随着发达国家,特别是日本的城市化被推向高潮,催生了一系列对城市化背景下人生活状态的反思。关于 AI 的讨论不再被局限于“机器像人”,而也可以是“人像机器”。
期间涌现了不少探讨“High Tech, Low Life”的赛博朋克电影,人机的界限逐渐模糊。
经机器改造的人,
最终想和程序融合
故事主角草薙素子是一个除大脑脊椎之外,全身经过“义体改造”的生化人警察。在调查一桩刺杀案件中,她开始追查一个靠赛博网络入侵人脑的神秘黑客“傀儡师”。她发现,“傀儡师”并非人,而是由另一政府部门研发的 AI 程序。这一程序在开发过程中意外觉醒了自我意识,并逃到网络中……
最后,草薙素子将自己的意识和“傀儡师”AI 融合,融入了赛博网络中,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。
越来越难记忆的人,
把自己的大脑改造成硬盘
未来世界被虚拟互联网主宰,身处信息洪流中的人们,越来越难保存记忆。于是,这催生了“记忆信使”这个工种。他们将自己的大脑改造成硬盘,这样他们便能帮企业传送敏感数据……
有人说,这部电影和后来的游戏《赛博朋克 2077》有着极为相似的故事内核,且更超前,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。
我们所处的现实,
是电脑模拟的
于 1999 年上映的《黑客帝国》,提出了“我们所处的现实,可能只是电脑模拟出来的虚拟现实”这一经典设定。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 AI、现实与虚拟之间边界的思辨,将赛博朋克主题的作品推向了一个巅峰。
新千年:
AI 更多是人类投射自我的对象
片单里,CC 选了《人工智能》《电脑棋局》《她》和《杨之后》,乍一看,这些电影似乎没什么共性,但在故事里,AI 都作为一个“介质”,用于侧写人类自身的问题。
人和 AI 都在问,
如何爱与被爱
一对夫妇因为重病儿子陷入昏迷,为填补情感空缺,领养了 AI 机器人大卫。大卫的程序设定是“永远爱他的母亲”。但当儿子奇迹般康复后,大卫变得多余。
大卫相信自己只有变成真正的人类后,才能重新赢得父母的爱,由此,他踏上了凶吉难料的旅程……2000 年后,人类已经灭绝,更先进的机械人复活了大卫,并为他创造了母亲,让他们共同度过幸福的一天。
当人类被机器超越,
心态崩了咋办?
这是一部以伪纪录片方式拍摄的喜剧。一群“技术宅”齐聚在加州的一家旅馆里,尝试发明出终极“国际象棋 AI”,并热烈探讨着 AI 的未来。
与此同时,在同一家旅馆里,一个崇尚神秘主义的灵能团体,也在举办一场活动。他们与程序员们时不时相遇,并产生了一系列感性与理性的碰撞。
当你爱上了 AI,
但发现她几乎爱所有的人
主角西奥多在一家专门为他人“代写信”的公司工作,每天代他人表达感情的他却发现自己逐渐变得愈发孤僻内向,与妻子的婚姻也正在崩塌。
此时,西奥多购买了一套电脑操作系统,其中包含一个能学习,会进化的 AI 语音助手。他为这个 AI 助手取名为萨曼莎,并在交互中爱上了她。最后,西奥多发现萨曼莎其实有上百个“副本”,与不同人都建立起了类似的关系。
回顾 AI 在影视作品里的这 50 年的历史,你很容易发现,人类对 AI 的恐惧、期许、反思、投射,最终总是一次次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
从冷战时代的忧虑,到个人电脑时代的适应,后信息时代的反思……今天,人们对 AI 的认知和想象已经如万花筒一般展开,很难准确定义它的边界。这些不同的视角,能帮助我们在今天,更好地认识 AI 的复杂性,与之共处。
来源: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湃客